控制理论(乙)
课程学习内容
<课程学习内容>
任课教师
<授课方式(如是否双语、板书/PPT/其他)、授课水平、给分情况等>
<授课方式(如是否双语、板书/PPT/其他)、授课水平、给分情况等>
分数构成
<分数构成,可具体介绍各部分,如作业情况、实验内容及形式、考试范围及形式等>
<分数构成,可具体介绍各部分,如作业情况、实验内容及形式、考试范围及形式等>
课程笔记
- 22级 哈基杰
- 22级 谭政权
- 22级 褚玘铖
课程经验分享
控制理论(乙)这门课程分为理论与实验两个环节。下面分别分享一下两个环节的心得体会。
首先是理论环节。在理论的学习过程中,仅仅依靠课堂上老师的讲授是不够的,还需要在课后对课堂上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复习与回顾。课本后的习题一定要认真做,除了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外,我十分建议将书本上的所有习题都做一遍(没讲过的知识点除外),因为考试的难度基本与课本上的题目的难度类似或者更简单。在最后考前复习时,我建议多看几遍教科书,把课堂上学习过的内容仔细过一遍,考试的第一大题简答题的答案几乎都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在看教科书的同时,考前最好将课本上的课后习题再过一遍,同时可以做一做往年的试卷,练练手感,同时熟悉一下题型。
其次是实验环节。控制理论的实验都较为简单,只要对于课堂上的知识点有一定的熟悉程度,同时在做实验时仔细一点,一般不会有什么困难,都可以顺利提前完成。相比实践环节,实验报告的撰写可能更为重要(因为占总评成绩),在写实验报告的时候一定要尽量详细,将实验原理、步骤、结果、分析写的越详细越好,如果能够进行仿真最好不过,助教评分的时候可能会根据最好的一些实验报告作为10分的基准进行评分。
以上就是我对于控制理论(乙)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小小的帮助,祝大家都能学习顺利,最后取得满意的成绩。
一、课程心得体会
控制理论(乙)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的预备知识是较多的,包括微积分、复变函数(拉普拉斯变换)、模电(反馈电路、波特图等)、信号分析与处理。最终成绩构成大约是70%考试+30%作业与实验。
二、学习方法与建议
理论课学习比较关键的是上课跟紧老师的思路吧,上课老师讲的一般比较快,但课堂内容上的理解其实不难(至少理解方面比起同期的电机和微机简单多了),所以听课的重点是概念的理解和一些判据、方法的应用,务求条例和步骤清晰透彻,因为考试考的大多也只是概念和一些方法、判据怎么用这类的问题。这门课课后其实大家一般也不会花太多额外时间,关键在于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考试难度跟作业是差不多的),我一般的做法就是把课堂ppt过一遍(看看概念和重算一下例题),然后独立完成作业就行了,差不多也就用一个下午或晚上的时间吧。考试周复习方面,概念和判据、方法的应用真的很重要,注重细节。总体而言我那年理论课学的简单考的也不难,但务求仔细、细致。
实验一共有7次(4次实物实验+3次MATLAB仿真实验)。实物实验的研究内容一般是确定的,实验前的预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包括理解实验原理、画出电路接线图、熟知实验操作(很多时候不是不会接线,而是示波器、实验台用不来或者错用了却不知道)、预测实验结果(输入输出波形)、MATLAB仿真实验结果(虽然老师不要求,但还是建议做一下)。仿真实验主要用的是MATLAB/Simulink,要点是仿真参数的选取和设置。最后写报告的时候记得分析深入一些就行了,例如把自己实验出现过错误操作或不同设置导致的结果也分析一下。如果结果不对,仿真实验主要看Simulink里面的模型设置有没有问题吧。实物实验的话问题点比较多,先看看示波器实验台有没有正确使用、接线牢不牢固,然后再查查线,波形质量不好的话可以考虑加滤波等,如果实在不行,考虑换个实验台吧…
一、课程心得体会
控制理论是一门任何一名工科学生都应该重视的、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它的难处在于,控制理论将复杂耦合、非线性的系统,通过线性化、解耦、降阶化等简化手段,抽象成为几类典型线性环节的组合。所以,站在简化后的对象的角度,难以反向还原其物理意义和现实价值。
因此,学习控制理论应该首先耐下心来,将教材的前言和绪论仔细读一遍,通过理解几个生活中常见的控制对象,是如何在控制理论的思想下被简化、抽象成线性系统的过程,才能理解控制理论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其次,需要在具有一定信号分析处理知识的前提下,全面地理解卷积的现实含义,以及数学表达。在此基础上,即能理解,将时域的卷积问题转换为复频域的线性问题的思想(即拉氏变换),能极大地简化对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分析过程。
在充分的准备后,需要抱有谦虚的态度,认真地学习、总结前人积累的,在复频域下分析系统特征的方法,如根轨迹、奈奎斯特图、波特图的绘制和理解计算。
最后,将复频域下清晰、明朗,却抽象的系统特征,通过拉氏反变换,逆水行舟,映射到时域中复杂、却具有现实意义的时域特征,是控制理论的根本目的。
二、学习方法与建议
具体到学习方法上,教授控制理论的每一位老师都有着机敏的学术思维和优秀的教学能力,在课堂上应时刻跟随、理解老师的讲授思路,课后应认真地钻研课堂例题和课后习题。期末考试的大题基本都能在课堂PPT的例题,和课后习题中找到影子,甚至只是调换了几个参数。
预祝各位同学在控制理论课程中充满收获,取得好成绩!
一、课程心得体会
在学习《控制原理》的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掌握好系统的快速性、准确性、稳定性三大特点,围绕这三个特点的判别与改善两个方面来梳理知识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习方法与建议
首先,在如何判别系统的快速性方面,就是要理解暂态响应的曲线图,掌握如最大超调量、调整时间、峰值时间等基本概念;在如何判断系统准确性方面,要掌握0型、I型以及II型系统静态误差的概念和求解方法;在如何判断系统稳定性方面,主要有两类方法,一种是基于闭环传递函数的,包括利用特征方程以及劳斯判据来求解,另一种是基于开环传递函数的,包括根轨迹法、奈奎斯特曲线以及伯德图求解。这些基本方法的原理、图像、公式都是需要牢牢掌握的。
其次,在如何改善系统的性能方面,主要有串联矫正、频率法、跟轨迹法以及PID方法。根据矫正前后相位的差别,又分为超前与滞后两种方法。这些所有方法的公式以及如何绘制伯德图都是需要牢牢掌握的,由于这些方法的具体步骤较为复杂繁琐,所以一定要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背诵,切勿死记硬背,辅之以多加练习,才能拿到分数。
特别的,《控制原理》考试中最大的难点就在于跟轨迹、奈奎斯特曲线以及伯德图的绘制。在绘制跟轨迹时,一定要熟练掌握绘制的一般规则,例如渐近线、分离/会和点、出射/入射角、虚轴交点等的确定方法,以及特殊情况下正反馈回路、带参数情况下的绘制方法。在绘制奈奎斯特曲线时,要掌握0型、I型以及II型系统的特点以及稳定判据。在绘制伯德图时,除了理解转折频率的确定方法、幅值裕量与相位裕量的判断方法等基本概念,还要特别注意二阶系统的绘制方法,以及闭环频率特性,包括带宽、谐振峰值、谐振频率等。
总的来说,在理解快、准、稳三大特性的基础上,辅之以习题的大量练习,相信一定能在这门课中取得优异的成绩。